帖子:1277
精华:0
注册:
为帮助广大市民进一步提高爱耳、护耳意识,普及耳健康相关知识,耳鼻咽喉专家团队开展“全国爱耳日”义诊活动,免费提供耳科相关疾病的诊疗与健康咨询。
活动时间:
3月3日(周三)上午8:00
活动地点:
息县人民医院门诊三楼东 耳鼻咽喉科
活动内容:
活动一:
耳科义诊、耳健康科普 免费听力学检查(限前10名患者)
活动二:
幼儿耳健康科普(阳光雨露幼儿园)
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(12-35岁之间)
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
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(例如用手机听音乐)
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原因
戴着耳机听音乐
声音超过85分贝
时长超过30分钟
可能引起暂时性听力下降
严重的可引发突发性耳聋
突发性耳聋的表现
1.听力下降
突发性耳聋来势凶猛,听力损失可在瞬间、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,也有晨起时突感耳聋。多为单侧,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。
2.耳鸣
耳聋前后多有耳鸣发生,约占70%。一般于耳聋前数小时出现,多为嗡嗡声,可持续1个月或更长时间。
3.眩晕
突聋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,其中约10%为重度耳聋,恶心、呕吐,可持续47天,轻度晕感可存在6周以上。
4.耳内堵塞感
耳堵塞感一般先于耳聋出现,有时甚至会出现耳周的麻木感。
每天都用超过89分贝的音量,并且达到一个小时,只需要持续5年就可能面临听力永久丧失。
哪些是听力障碍高风险人群?
有家族性耳聋病史者
曾有过其他耳病史,如中耳炎、梅尼埃病
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
有耳毒性药物应用史
患有慢性系统性疾病,如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
有不良嗜好,如吸烟、饮酒
长期精神压力过大
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听力在下降呢?
快来对照下面这几点自查
可以听到声音,但听不清
在噪声环境中听声音困难
只有面对讲话人时,才能理解清楚
觉得别人说话好似在嘟囔或含混不清
除非距离很近否则不能听到电话声或门铃声
感到头颅里有声音,如嗡嗡声或铃声(耳鸣)
如何保护我们的听力呢?
避噪音
人若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、车辆喧闹、人声喧哗等各种噪音,会使原本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,听力急剧减退,甚至引发噪音性耳聋。因此,尽量避免或减少噪声的干扰,是保护听力首先要做的。
戒挖掏
经常用耳勺、火柴棒掏耳朵,容易碰伤耳道,引起感染、发炎,还可能弄坏耳膜。耳道奇痒难受时,可以用棉签沾少许酒精或甘油轻擦耳道,亦可内服维生素B、维生素C和鱼肝油。
慎用药
尽量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,如庆大霉素、链霉素、卡那霉素、新霉素等,因为部分人群解毒排泄功能低,应用这些药物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损害听力。
熄肝火
如果人经常处于急躁、恼怒的状态中,会导致植物神经失去正常的调节功能,使内耳器官发生缺血、水肿和听觉神经营养障碍,这样就可能出现听力锐减或暴发耳聋。因此,要尽量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良好心境。
温馨提示:活动现场将根据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要求,落实相应防控措施。请现场咨询的人员做好个人防护,自行佩戴口罩,按要求排队等候。
通讯员:陶宏翔